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經濟日報: 2010-04-20

末代會考嘉年華

「末代會考」一詞足足紅了一整年,現在更是如火如荼的階段。

從香港中學會考到香港中學文憑,所謂「末代」其實只是轉了遊戲規則,這一場「輪迴」預計還可以無日無之演化下去。不能否認的是,末代效應確令今年的會考變得鬧哄哄,全城參與程度史無前例,恰如嘉年華會。

志在參與 贏友誼

今年會考報考人數為 127,162 名,自修生約佔 3 成,當中有 5 位是香港電台第二台《有冇搞錯》的節目主持人,「去年會考期間,我們接到許多考生來電要求打氣。主持人最多只能開解、鼓勵一下。因為是最後一屆會考,我們希望能身體力行,於是決定一起報考,與末代考生共同感受。」主持人之一黃冠斌(斌仔),表示 5 人最初計劃報考 20 科,再抽籤決定各人應考多少個科目。他「幸運」地抽中須報考 6 科,「01 年的會考我只有 6 分,全部 E 級,要留意我是讀喇沙喎!當年只顧踢波去玩,無心讀書。」想不到人生要再一次經歷會考。

別以為這班自修生是柴娃娃湊熱鬧,他們試前做足工夫,從不同渠道蒐集考試資料,「梁榮忠(主持人之一)問教師朋友借了中文精讀;聽眾打電話來分享心得,甚至將 notes 寄來電台。透過節目,考生知道我們所經歷的,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孤身作戰,我們像朋友一樣互相扶持和打氣。」斌仔指現在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,難度大大提升,「我們都曾經歷會考,這次不會望着分數去考試。這也是我們想向考生宣揚的信息:分數以外,考試過程
中還有許多得着。」

另一主持人彭詠儀(Morle)自己當年會考只有 1 分,今年參與 3 科考試,也是第一個上戰場的主持人,「我選的其中一科是美術,原因是不用讀書,怎料報名時才知考生必須在試前繳交 6 份作品。」沒有美術底子的她,趕緊到文具店買齊所需用具,還得花時間構思、完成作品,至 3 月中正式踏入考場,「壓力好大,考試前一晚瞓唔着。在試場外我猶豫了 3 分鐘,看到其他考生帶備許多專業用具來,我想扮病掉頭走。」

為了證明並非信口開河,Morle 硬着頭皮走進考場,「一入考場看到考官,認出那是我的中學同學。我心知不妙垂下頭,誰知他還是拿起我的身份證大聲叫我個名。我惟有若無其事地應了一聲,然後繼續畫。」對於整體成績有何期望?「很簡單,如果考得比上次好,已經很滿足。」

三度應考 還心願

會考對自修生而言是一個未圓的心願,無不渴望在未圓滿的成積單上補加一筆,當中包括第 3 度應試的袁卓維。

袁同學於 05 年首次參與會考,7 科考獲 2 分,「那時經濟比較好,市場上有不少工作機會,升不到中六就出來做事。我當過 sale、文員,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學歷和英語水平不足,長此下去也只能做一些基層工作。」工作兩年後他決心重返校園,入讀香港專業進修學校的全日制文憑課程,至 09 年才重新報考會考的中、英文兩科,「那時剛好遇上新舊課程轉制,新課程的中文科不用死背書,對我來說是好事,當時拿了 3 等成積(等同 D 級)。」至於英文科的成績,他支吾半晌後才尷尬地說:「考試當日我不知醒,那天要考兩份卷,既然錯過了,餘下的考卷就索性不考了,可能我潛意識有少少驚。」

「末代」來臨,袁同學向會考英文科重新進發,信心尤勝往年,「近幾年我確實對英文產生興趣,這個轉變也算是一個意外,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英文老師能引起我的學習興趣,即使有外國人問路我也不怕了。」這一年他在課餘主動到校內的語言中心進行操練,有信心可在會考中過關斬將。

最後一擊,袁同學會全家總動員校好鬧鐘,目標是順利進考場,「以前讀書為了考試,人考我又考,現在我是為自己而考。」現時他是港專商貿學高級文憑二年級生,明年完成課程後,可望入讀本地大學或升讀海外銜接課程。說實在,這一次的會考成績並不影響日後升學,他還是想盡力一試,「我只是希望測試實力。在哪裏失敗,就想在那裏挑戰,看看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。」

補習社 見招拆招

末代會考不但影響全港師生,專幫學生攻考的補習社,對市場的改變尤為敏銳,「補習已經成為華人的必需品,這可能是一種民族性吧!這一行只要遇上變動,需求亦會特別大。」現代教育首席學務官李偉樂表示,有需求就有供應,末代會考直接帶動了補習社的生意,「除了報讀精讀班的人數上升,一些本無補習習慣的優異學生,也因受壓而來。」

補習社因考試而生,「產品」也隨考試機制的改變而求新;對於末代會考,補習天王天后不敢怠慢,為未來的市場鋪路。現代教育英文導師 Antonia,早在兩年前已密鑼緊鼓準備新教材,「隨着通識科受重視,我們預期新學制的英文科也會與社會時事掛鈎,這兩年主要專注研究新考題的走向。」

新學制下,數學科的改變其實相當大,它由原先的多個學科(會考中的數學、附加數學,以及高考中的純粹數學、應用數學及統計學)合併為一科,必修以外,可增修某部分。任教數學科的李偉樂指,數學科雖在類別上減少了,但校內的數學老師並沒因而縮減。相反,由於新學制於去年(中四級)開始實施,加上數學科同樣成為升讀大學的關鍵,報讀必修科的補習學生人數大為上升,數學老師的工作量因而大增。

「這都是為了適應新學制所致,來的同學不乏成績優異的,他們旨在應付校內需要。因為每間學校的教學進度不一,我們要作出調節,開辦不同課程範圍的班別,無形中增加了老師的工作,因此,我們還需增聘不少助教呢!」

他還深信,在新學制下的首年考試,補習的需求必定大增。至於在教學方式上如何出招應對,他說:「我們讓老師自由發揮。畢竟補習這一行,報讀人數反映現實,作為一個合資格的補習天王,應該 sense 到市場的需求。」